“中国在非洲开展了很多援建项目,津巴布韦的老百姓对此所持有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人很欢迎,也有一部分人有误解。其实这些不理解取决于民众所获得信息量的大小,如果中非媒体能够充分合作,让当地百姓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项目,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津巴布韦《星期日邮报》主编玛巴萨·萨撒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在中非交流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玛巴萨在此前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中华出版促进会等协办的“非洲国家重要非政府组织骨干考察团”活动中,和另外18位非洲各国非政府组织(NGO)骨干走访了中国很多地方。同行的知名媒体人还包括尼日利亚新闻通讯社社长阿德巴约·奥纳努加,纳米比亚通讯社首席执行官伊萨克·哈马塔,坦桑尼亚标准报业集团编辑、知名记者贾法尔·马希瑞等,中国给他们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并和记者聊起了他们对中非媒体合作的看法。
媒体是交流互鉴渠道
近年来,中非媒体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媒体高层互访日趋频繁,双方媒体间稿件互换、联合采访等日益密切,这些努力在传承中非友谊、厚植友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中国实施的“中非新闻交流中心”项目,持续举办的非洲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每年为非洲培训1000名新闻领域从业人员。在去年举行的第三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上,中非双方还签订了多个媒体合作协议。
不少非洲媒体人一直在关注着中国。阿德巴约27年前来过一次中国,这次再来,发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玛巴萨等人此前也一直在关注着中国,也都经常做关于中国的报道。他们在中国参观学习之后,现在正在陆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通过自己的报道,让更多的非洲人来学习借鉴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贾法尔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是非洲的好朋友,而且他知道,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一条长达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记载着一段中非人民相互支援、友好合作的历史,这条铁路从修筑到建成,有60多名中方人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贾法尔虽然在去年年底已经退休了,但他现在又到了美国华盛顿担任媒体经纪人的职务,并且正在撰写一本记录中国援建坦赞铁路背后故事的书籍,在他的手机上还留存着援坦中国专家公墓的照片。“虽然长期报道和关注中国对非帮扶与援助,但是此前我并没有来过中国。要想更好地认识中非关系,促进中非友好交流,就必须亲自来这里看一看。来到这儿看到中国的发展,我感到很震撼,同时我也强烈地感觉到,只有互利互惠的双边关系才能让中非关系健康持续地发展。”
讲述普通人故事
如何通过媒体报道使外国受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一直是摆在中国媒体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讲述更多普通人的故事成为这一课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多位非洲媒体人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在非洲关于中国的报道里,经济类信息占据了半壁江山,内容包括中国在当地的投资、中国给予当地的优惠贷款、中国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与非洲的进出口总额等。政治信息更多关注国事互访,比如两国领导人的会晤,这部分内容和体育、文化、科技、医药、教育等内容分割另外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中国传递给非洲的主要形象和“钱”有关。阿德巴约认为,中国媒体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让中国的文明形象也在非洲鲜活起来。而怎么让文明形象鲜活起来?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或许是个好办法。
玛巴萨的观点和阿德巴约不谋而合。“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非洲对当今中国的现状以及中国在非洲开展的各项工程非常关注,然而,中国主动回应这些关切的报道并不多,而其他一些媒体的报道又常常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以偏概全。这些情况都造成了非洲国家对当今中国缺乏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玛巴萨进一步举例说明,此行来到中国,他看到中国的人民热情好客,这和他以前在国际媒体上看到的中国人的形象很不一样。“之前我们在国际媒体上看到的更多都是关于中国经济、工业发展等方面的报道,很少有媒体关注中国的人民。因此,我脑海里中国人民是十分忙碌的,他们一直在奔走工作以至于都没有工夫和陌生人交谈,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媒体可以讲述更多普通人的故事,将中国形象更全面地呈现在非洲观众面前,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坦桑尼亚标准报业集团记者莫林觉得此行在参观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时候最为震撼:“对非洲很多国家来说,普通的中学甚至大学,几乎是不可能拥有科技水平如此高的实验室的,但三十五中做到了。而且学校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莫林会把这些中国见闻写下来发表在自己的媒体上,尤其是三十五中的学校建设、中国线装书文化展示基地以及学校的学生们。而且,莫林希望通过更多关注中国普通人的报道以及对中国政策的解读,让非洲老百姓看到更真实的中国。
加强更多媒体合作
《星期日邮报》是津巴布韦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报纸,是津巴布韦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周日报。据玛巴萨介绍,该报和新浪签有信息交换的合作协议,当《星期日邮报》需要中国方面的报道时,就会从新浪网上获取。而且新浪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也设有站点,当新浪需要关于津巴布韦的内容时,就会从《星期日邮报》上获取。
很多非洲的报业集团正在发展新媒体产业,记者了解到,他们目前想和中国媒体开展更多的合作,去学习新媒体技术,并向中国学习怎么扩大非报经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手机了解信息,所以我们肯定会向这方面发展。不过,我们的民众对新媒体的接纳程度还比较低,而且我们开发技术的能力有限。因此,我们计划和人民日报社以及新华社开展更多合作,打开更多的窗口去推进中非交流,并在合作中通过培训等,提升我们的新媒体技术。”阿德巴约说。
国际传播格局上,无论是非洲的声音,还是中国的声音,在世界整个的话语权里都非常弱小。中非双方加强合作有利于扩大双方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话语权。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和平安全研究所博士所罗门·哈森·特格涅表示,因为语言限制和信息的不通畅,很多非洲媒体对中国有偏见,很多信息只能从西方媒体那儿获得。但是,那些信息是扭曲的。所罗门认为,中国和非洲媒体通过密切合作,可以寻找到大量资源,使优秀的非洲记者和媒体机构对中国进行长期访问,中国也可以组建世界一流的新闻媒体,以客观、精准的报道赢得世界声誉,然后对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非洲人民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将是一个更有效的战略”。
中国人常说“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要中非媒体在合作中创新合作模式,细化合作项目,并在传统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媒体、新领域合作,就会提升交流交往的新层次、新水平。伊萨克说:“希望通过更多的中非交流合作,让中非友谊更上一层楼!”(记者 袁舒婕 通讯员 赵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