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媒网
 
收藏本站

大运河文化的一颗明珠——枣庄

发表时间:2014-06-28 15:13
复活的枣庄大运河文化
招幌博物馆

复活的枣庄大运河文化
台儿庄97岁的运河号子领号人徐德光如今依然可以唱出当年的运河号子

复活的枣庄大运河文化
运河大鼓的传承人在表演

  在枣庄大运河南岸“纤夫村”长大的徐德光老人至今仍常常回想起过去运河上拉纤那些难忘的日子,他通过喊出各种不同的运河号子指挥着船工们撑篙、拉纤、共度险关,使满载粮米的船只在京杭大运河上顺利航行。

  枣庄的运河船工号子也称“粮米号子”, 是一种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而传唱的民歌小调,伴随着大运河的航运流传了千百年。今年97岁的徐德光据说是枣庄最后一位能完整地唱出这原汁原味“运河号子”的人了,他也是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枣庄台儿庄区土城子地处运河沿岸,自明万历年间大运河枣庄段开凿以来,村民就依河而居,以运河船务为生,因此又被称为“纤夫村”。明清两代,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每年经过这里的漕船数万余艘,首尾衔接十几里,伴随浩浩荡荡船队的是气势磅礴的号子声,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

  “当年,撑船拉纤好不好主要得看领号的人呢!”徐对我们自豪地说。“领号工就如同船上的总指挥,协调整艘船的运行。(他)得根据船行驶的状态,水流的轻重缓急,掌握号子的唱调和节拍,以调动大家的情绪,把劲往一处使,这样船才能走的又稳又快。”他说道。

  与其他地方的船工号子唱词多为领号人即兴而作不同的是,枣庄的运河号子据说是乾隆皇帝御封的专为宫廷运皇粮时使用的一种号子。

  “听老一辈人说,最初这号子是专门给朝廷运粮米的船只才能用的。唱词也是皇帝封的,一个字也不能多,一个字也不能少。”徐说。

  据徐介绍,枣庄的运河号子大体可分为打篷号、冲号、打锚号、拉纤号、撑篙号、拿篙号等11种,每种唱词都不同,各有其作用。如“冲号”是在大船即将开航时唱的,领号人将纤绳搭在肩上,先唱上一句告诉船上伙计船要出发了。这时,伙计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立刻起身,一边撤掉搭板,拿起竹篙,一边唱出“哎…”回应,继而进入工作状态,各司其职。

  由于家境清贫,徐5岁就跟随父亲上船,每天听着韵味悠长地号子声心里甚是喜欢,连睡觉的时候也要躲在被窝里偷偷模仿。

  “以前,学唱号子得需要专门拜师,师傅会严格地挑选,领号子得需要记忆力好、头脑灵活、眼疾手快、声音高亢洪亮,很少有人能胜任。”徐说。他7岁拜领号大师傅吕长山为师,12岁能熟练地喊出各种船号,15岁成为领号的大师傅。

  “一艘50吨的大船也就7、8个人拉。领号工是船员里工钱最高的,一个月有15块大洋,比舵手还多一块。”徐说。

  然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大运河漕运功能的衰退,特别是机动船的兴起,船工号子慢慢随之销声匿迹,徐也有几十年没再上船喊过号子了。考虑到徐的年纪,我们试探着问他能否给我们唱两句。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立马激动地站了起来,一边唱,一边还比划着动作。

“唱了一辈子了,怎么可能忘呢!我就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也能听听这号子,这也是一段历史,不能忘啊!”徐喃喃地说道。

  幸运的是,徐的想法与当地政府的规划不谋而合。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河,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带来了沿岸地区经济的繁荣昌盛,还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合璧,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据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记载,百分之七十的明清小说描绘的都是大运河沿线发生的故事,可见当时运河两岸文化的繁荣。有专家考证,被坊间称为中国第五大名著的《金瓶梅》就是由来自枣庄的明朝大学士贾三近根据发生在当地运河两岸的故事所编。

  “大运河的开通不仅使台儿庄一夜之间成为当时的繁华重镇,还留给了我们无数灿烂的文化遗迹和民间艺术。”枣庄市文物局局长邵磊说。

  据她介绍,枣庄市目前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名录406个,其中包括深受运河文化影响的柳琴戏,运河渔鼓,船工号子,渔灯秧歌,山东快书和运河大鼓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和民间艺术。

  “这些都是大运河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我们要好好将他们传承下去。” 邵磊说。

  台儿庄古城打造运河文化的活化石

  为传承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市政府在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古城内搭建起了一座一万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这也是国内首座如此大规模的非遗博览园。

  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古城曾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庄”。旧时,四方商人云集台儿庄,商会牙行竞相争市,戏楼酒肆灯红酒绿,呈现出“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然而,这座古城在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中毁于一旦,又在2010年被当地政府按照“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工艺”的标准重建起来。

  “再现传统的运河文化和民间艺术是我们古城重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台儿庄古城管委会主任王广金说。

  “古城只是框架,文化才是血肉,是真正有魅力,吸引游客的地方。”他说。

  据王广金介绍,目前古城里已汇聚了156处来自大运河沿线各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有北京的泥塑,浙江东阳木雕、四川泸州油纸伞、安徽歙砚,也有枣庄伏里土陶、山东面塑等。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感兴趣的还可以自己试着动手制作。

  几十种民间艺术的老艺人也被请进古城为游客表演,他们大多是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以此来实现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山东省级非物质遗产运河大鼓的传人、63岁的褚思全现在每天在古城的茶馆里演出。看到游客走过来,他乐呵呵地一手操着鸳鸯板,一手敲着大鼓,接着亮起一副洪亮豪迈的嗓子,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地唱起来。

  据说,运河大鼓在当地流传已有400多年的时间。明末清初,台儿庄运河两岸渔鼓艺人在渔鼓演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演变为今天的独特的说书艺术,曾经在北方运河沿岸地区十分受欢迎。

  “几十年前,我们可是大明星。每晚茶馆里都坐满了人就等着听说书的。一本书能连着说好几个月不重样。”褚思全说。回想起当年他依然带着深深的自豪感。

  褚从十三岁拜师学艺,十七岁出道,从那以后他的一生都交给了这门民间艺术。“比起京韵大鼓来,我们这个更有气势,说的也多是历史巨著。”他说。

  据他介绍,这运河大鼓的绝妙在于它的行文押韵,韵律犹如唐诗宋词。一段书一个韵下来,不许转韵,不许违韵,且必须十字一句,整个运河大鼓是十三道韵。

  “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钱也就50多块,干好了,我们一天就能挣100。”他说。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手段的增多,褚从十年前开始没了生意,为了生计不得不转行开了一家小服装店。

  “现在好了,来到古城能把这大鼓继续唱给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也看看我们这传统文化的魅力。”褚高兴地说。现在他在古城里给游客表演每月能领到2000块钱的工资。

  在这里,鲁南皮影戏传人陈守科觉得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作为陈氏家族第四代传人,陈保留清朝中叶流传下来的四箱完整的皮影人物880件。没来古城前,他为后继乏人而苦恼。进入古城后,他开了一家皮影道具店和一家街头表演店,两头忙活,还收了徒弟,他高兴地说:“在古城,我找回了尊严,皮影戏找到了价值。”

  王广金指出,大运河的兴起让天南地北的客商云集此地,带来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信仰和文化。今天台儿庄古城用“百庙、百馆、百艺、百业”来展示这里独特的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文化。

  古城将打造100多个博物馆用于展示不同的文化存在。目前已建设起来中国酒文化博物馆,招幌博物馆,青楼博物馆,中药博物馆,算盘博物馆等40多座。古城内还有不同建筑风格的72座庙宇,这些寺庙既有东方的佛、道教,也有西方的天主教,还有当地的民间信仰,每座庙宇都是一处文化汇集点。

  这些文化,正是古老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来自玻利维亚的世界旅游大赛参赛小姐,参观完古城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了解了台儿庄,就了解了中国。(To know taierzhuang is to know china.)

  200多家庄户剧团 草根明星让乡土文化火起来

  与此同时,在古城外,在枣庄市政府的扶持下,200多家由当地市民和农民组成的庄户剧团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统计,去年他们共组织公益性演出6000多场,受益观众500多万人。

  目前,仅在枣庄峄城区就已成立庄户剧团64家,吸纳民间艺人近2000人。

  据峄城区委书记刘振学介绍,在民俗的传承中,庄户剧团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通过展演、加工、创新等多种形式保护和整合本土人文资源,把运河拉船纤夫曲,大鼓、琴书、狮子龙灯、花船等40多个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珍珠串成串,并使其熠熠生辉。

  峄城区古邵镇67岁的王锦山,自14岁就开始表演峄县渔鼓,在他的影响下,祖孙三代16口人中12人加入庄户剧团,舞龙舞狮、高跷旱船、吹拉弹唱,每人都有角色,个个身怀绝活。

  “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还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我们的传统艺术。”峄城大运河剧团的一员颜景立说。今年62岁的他自台儿庄区柳琴剧团退休后,就自愿来当地的民间剧团承担起带学生的任务。

  “他们大多数都是周边的村民,农闲的时候就来学,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虽然有的表演的还不是很专业,但这是个很好的开始。” 颜高兴地说。

(记者:王倩 摄影:鞠川江)


 1、热烈庆祝中国网视台成立14周年庆典12月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2、中国网视台2020年度记者证年检换证工作开始啦,请持2019年记者证与人事部联系换发新证。  3、美国网络广播电视台将于2月份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开播仪式。